一个研究院
Dec 12, 2024
本地政策上允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设立。这似乎更符合自己的定义和预期,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而言。成立公司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平衡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,以及似乎是时候重新出发。
我自己做过三家公司,这背后有很多故事可以说。获得风投、成立合伙公司到最后十五人的团队再到全外包的一人公司,在业务和经营理念、公司结构上的探索很多,有一些经验,也有很多教训。
早前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复杂的结构组成上,结合政策应用与跨境业务的组成。这意味着包括境外公司的设立和境内合资公司的组建。前者计划做一家跨境实体,为此了解了不少信息和通路,彼时这是更大的挑战了,也是将业务全部海外化的一个全盘性颠覆的想法,但难以与身在境内的现状相称,另外在地政策是友好的,这也是自己所熟悉的一个点。
但后者即合资公司的设立障碍就大得多,在缺少成熟的业务和资本运作下。于是考虑起研究院的组建,我从事咨询业务多年,很明白对于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仍是资源整合和风险管理,顾问的角色很多时候如此。
我喜欢分析、能应用技术、从国企、大厂到民营从事过多类角色工作、对小微有深厚的感情,这亦是自己创业的根基,同时也足够构建一个愿景,所以理想中以技术导向、数据驱动,能够结合AI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面向具体业务的产业型咨询服务,即很快成为自己的蓝图。当然这其中困难很多,找到同频同经历的合伙人也非常困难。
但却百分百得到朋友的信赖,这点上让自己尤为感动。我总在反复评估和确定这样的蓝图的实现路径 ,它应该立足于基本的产品还是方案的营销,作为一个资源整合方,一个典型的中介,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型业务?以及当下市场中,什么才是真正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服务产品,这于我和于客户而言,都是相似的。
所谓“技术气息”,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埋植于心底的一种坚持,希望能够用更纯粹的东西去构建一条生命线,无论是早期技术营销(增长黑客)对自己的启发,还是独立开发产品的实践,都告诉我有不同可能。过去几年我将重心过多放在信息差的捷径上,因此受益也因此失去不少东西,所以停下来好好琢磨琢磨,再出发能有所不同。